“小平台”要办出“大特色”--校报编辑部召开专题研讨会

编辑:发布日期:2014-09-27

  《上海商学院报》如何明确办报方向?如何围绕学校迎评促建、文明创建两大主题,为学校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服务?如何用好报纸的“小平台”办出“大特色”?9月25日上午校报编辑部全体成员徐汇校区1503会议室召开专题研讨原主编成惠明退休欢送会。会上,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校党委书记李明福作重要讲话,对报工作提出了要求。会议由宣传部部长(主持工作)朱秋主持

(图为研讨会现场)

  《上海商学院报》从2002年9月16日正式创刊至今,已走过了整整12个年头,从创刊最初的半月刊、旬刊,到目前的周刊,一共出版了208期。校党委书记李明福充分肯定了所取得的成绩,并代表学校党委对校报编辑部各位同仁所付出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报办得比较成功,很不容易,总的来说,我对校报的工作是满意的。”他认为,校报的编辑水平较高,熟悉办报业务,具有丰富的办报经验,报道策划全面,工作精细,具有创造性。一是校报舆论导向正确是学校党委的喉舌,能够与党中央、上级党委和校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唱响主旋律,激发正能量。二是校报充分报道了校党委和校领导的重大活动,传达了学校的声音,做到了上情下传三是校报广泛放映了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项活动四是校报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体裁多样,短小活泼;中心突出,兼顾其它;图文并茂,编排灵活。五是校报有名栏目、有品牌。比如,“本报编辑部”、“商苑谭”、“刚”等评论员文章,体现了校报自己的言论,传达了学校党委和校领导的意图、精神和部署六是校报体现了学生办报的独有特色。学生记者团是校报通讯员的主力军,是学校新闻来源的重要渠道,体现了学校报纸学生办,学生办报为学生的特点。学校将大力扶持学生记者团,提高他们新闻写作的水平。要从学生中挖掘新闻线索,反映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正能量、闪光点。

(图为李明福书记对校报工作提出希望)

  明福希望编辑部再接再厉,继续保持和发扬校报的办报特色,还对今后办报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要进一步增强主动性,要按照办报要求和规律反映出学校中心工作主旋律。关注特色栏目的策划,主动策划组稿。二是要结合学校的特点,在办出特色上可以再下功夫,小报能做大事情。三是要注意受众性。在报纸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上主动探索,抓好学生、教师两个中心。四是要立足自身,加强队伍建设。壮大学生记者团队伍,组建例如教授团队干部条线挖掘资源,明确任务,进行考核。五是处理好各个关系,比如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关系、宣传部和编辑部的关系等等。

(图为校报创始人之一、原主编成惠明老师对校报以后工作提出自己的建议)

  作为报的创始人,伴随着报一路走来的成惠明老师和顾仲恩老师都十分感慨成惠明老师满怀深情地回顾了自己的工作经历以及对报纸的深厚感情。在正式退休之际,对校报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编辑部其他同志也分别围绕规范办报流程、组稿的分工和通讯员记者团培养等等各抒己见。 

  朱秋在会上感谢老同志们的建言献策,并要求校报要充分体现学校“迎评促建”和文明创建这两大中心工作。要开辟专栏,集中反映师生在“迎评促建”和文明创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爱校敬业的奉献精神、互助互帮的团结精神、精益求精的严谨作风等良好精神风貌,树立正风气,传递正能量,为“迎评促建”和文明创建提供精神支持和舆论导向。要进一步规范编辑部的办报流程;要培训学生记者和通讯员,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要发挥校报的育人功能,实施以报育人工程 

  会后,李明福代表学校党委为成惠明老师送上了退休纪念品。 

(党委宣传部 供稿)